我想~大部份花友買了新花回家,都要做換盆的動作。這時心裡大約都會冒出幾個問號:要換哪種介質?花盆要選多大?用什麼材質或造型的花盆?
不同品種,不同屬的花草都有不同的考量,當然苦苣苔科裡的花貓、岩桐、長筒、非洲瑾...也是如此。
【先來說說我對迷岩的處理原則】
(1) 扦插時,我大都使用50cc試飲杯(底部要穿幾個洞,排水),小杯不佔空間,水份好控制,放在大創的1號鞋盒裡,可以放15-18盆。介質以珍珠石鋪底,中間珍珠石+泥碳土+赤玉土,比例大致上捉3:1:1 (大致~)。
(2)扦插成功後長了小球,會再底部再開大一點的洞,試著讓根系可以長出來,放入飲料杯中。當然會在杯底放些發泡楝石或著用另一個試飲杯剪掉底部,反向套著,目前就是架高,然後注入一些些水,增加杯內濕度,也吸引根系往下生長,以形成類棉吸的效果。注意水不可淹到杯底。如此一來,可以數天再補一下水份,又可提高濕度。但在氣溫較高的季節要注意空氣的流通,以免爛球。
(3) 新買入的植株:通常球都有一定大小了,我的習慣都會去介質,修剪根系,若葉子夠多,順便備份。當然這樣處理,風險頗高。我在春夏季操作,陣亡率高達6成。但在秋冬時,成功率就上昇成95%了(下回要再這個季節採購了)。處理好的球,會用廚房紙巾包著放置個1-2個小時,以利傷口癒合。便準備種植了。
ps. 去介質通常是因為盆土裡有蟲害,像是粉根之類的。上述方式處理後,通常這一年是不太會開花的,來花都在第二年後了。若是你的來源是安全的,只要將介質稍加抖抖,再補上新的介質。這樣球根受到的傷害最小。
盆子部份通常選用1.5吋~2吋的素燒盆或塑料盆,前著透氣,後者耐用方便。早期還不大會操作,時常爛球時,我大都先選用素燒盆;後來介質調的更疏水些時,便用了塑料盆。
介質部份,先放些發泡楝石或珍珠石以利排水,再填入調好的介質(珍珠石+泥碳土+赤玉土,比例大致上捉3:1:1)約5分滿,再將岩桐球置入,不埋哦~然後放入悶箱,約2週至4週應可發根(秋冬時;夏季似乎發根較慢)。待發根後,再補基肥,填入一些介質,約岩桐球的1/3處。也就是約2/3的球是裸露的。(這是成熟的球操作法,如果是小小小球,操作方式不同哦~)
【為什麼不選大盆呢?】
為什麼不選大盆呢? 多方便啊,不用換盆來換盆去的。主要原因有:
(1) 盆子過大,水份滯留過久,吸收不了的水份就沿著中心往上蒸發,蒸發不走的肥份、石灰就滯留新葉中心,最後就爛黑莖了。換小一點盆子,盆土快乾,較不會出現此情況。
(2) 花盆大而植株小,植株吸水能力相對較弱,水份滯留過久,盆土長期濕潤,根系呼吸困難,易導致根腐。同時岩桐球泡在水裡過久,若是溫度稍高,容易球腐。
(3) 植物無論是地上部或地下部都需要執行呼吸作用。地上部維持通風良好較為簡單,但長在盆裡的根系,受到盆大小限制,要得到適量的氧氣則較難。當盆土變硬、通氣不良、水份過多、都會造成根部氧氣不足,呼吸作用便受到影響,使得呼吸作用產生的能量,無法供應植物生長所需,而使用生長受到抑制。
說穿了,就是水份不好控制。
【換盆時機】
一般來說,岩桐每年秋冬可以換一下新介質。疏疏介質,補些基肥,都可以讓根系長得更好,同時又可以觀察根系生長情況。球根是否大了,該換大一號盆等等。
另一種就是根系長出盆底,也可以考慮換大一號盆,但還是要觀察球的大小。千萬不要小球住大盆。
留言列表